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那三伏天該如何養生?入伏后吃什么呢?
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?
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可以這樣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。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“伏”,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。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。
“伏”,是指“藏伏”,也就是“避暑”之意。過去生活貧苦,人們度過伏天的辦法,無非是減少外出以避暑氣,再應著時令為自己找點口福。雖然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,但這些已不再是奢侈的美味了。不過,老習俗中的一些科學道理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。...[查看詳細]
三伏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
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謂的“六邪”(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的暑邪。
我們看看今年的三伏時間:
初伏:7月16日-7月25日
中伏:7月26日-8月14日...[查看詳細]
女人每月總有那么幾天“姨媽”會光顧,常出現的癥狀無非是:肚子疼,內分泌失調,臉上再冒出幾粒痘,心情就會煩躁,甚至有時情緒失常……然而男人也是有“姨夫”來串門的時候,尤其是在這個炎熱的夏季,更是頻頻來坐客!最近的這幾天極為嚴重,原因就是三伏天的到來!
你不得不相信,三伏天能引起男人“姨夫”頻繁光顧!夏令三伏,陽氣旺盛,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
于“陽盛于外而虛于內”的境地,腠理開泄,汗液增多,加上暑氣逼人,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體質特征,此時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易致內寒過甚,以至于體內陽氣更衰
。
三伏天男人注意要養生
所以男人在這段日子里皮膚易長痘,脾氣也會時好時壞,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,因三伏天所
引發的“姨夫光顧案”。...[查看詳細]
入伏,意指進入三伏天。夏至三庚數頭伏,這是確立入伏的依據。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,是一年中氣溫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很熱的一段時間。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“伏”,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。那么2022年三伏天具體時間,三伏天如何養生?
2022年三伏天具體時間:
一伏、頭伏:2022年7月16日(農歷六月十八,星期六)~2022年7月25日(農歷六月廿七,星期一)(10天)
二伏、中伏:2022年7月26日(農歷六月廿八,星期二)~2022年8月14日(農歷七月十七,星期日)(20天)
三伏、末伏:2022年8月15日(農歷七月十八,星期一)~2022年8月24日(農歷七月廿七,星期三)(10天)...[查看詳細]
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可以這樣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,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。
炎炎夏日,酷熱潮濕,人體不能適應高溫的調節,容易導致消化系統、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等方面出現問題,出現頭暈腦漲、心煩口干、胸悶心悸、自感發熱等現象。那么,“疰夏”時節,我們該如何調節身體、增強體質呢?
三伏天
“三伏天”是按照我國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確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日中帶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。
多酸多甘...[查看詳細]
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
俗話說,“進入小暑,上蒸下煮!”,外加上入伏后,高溫、高熱、高濕的“桑拿天”將頻繁出現,熱浪襲人,酷暑難耐,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,比如中暑、心衰等。那么,三伏天如何養生呢?
做好“五個一”
1。一個溫度26℃...[查看詳細]